輪胎資訊
關于摩托車輪胎的基礎知識
輪胎屬于消耗品,只要輪子一轉就開始對其磨損,磨損的速度與很多的因素有關。同一條輪胎因所行的路面、所載負荷、駕駛技術、保養和維護水平的不同,其使用的壽命也不同。因此,當輪胎行駛到一定里程時,就應該更換。通常,胎溝不應小于2mm,否則,會因其抓地性差而導致在彎道上發生側滑,還有可能在高速行駛時發生爆胎等危險事故。這些都是關系到駕駛者生命安全的,所以應該高度重視。
如果要將輪胎大致分類的話,可以分為有內胎的輪胎和無內胎的輪胎(通常修車師傅所說的真空胎)兩種。有內胎輪胎的原理是將空氣保存在內胎內,不要求輪胎與輪緣之間精密接觸。就算空氣壓力低,也不用擔心輪胎會從車輪上脫落,導致漏氣的情形。因此,有內胎輪胎被普遍應用在使用輪緣與鋼絲的越野車和美式街車上。無內胎輪胎,其原理是利用鋼圈(輪輞)的輪緣與輪胎邊緣的特殊構造,將空氣封在胎體內。這種輪胎即使被異物刺傷,空氣也不會馬上消失,而且爆胎修理也很方便,因此很受摩友的喜愛。近年來,無內胎輪胎也逐漸被使用在了普通摩托車上。可見,兩種性質的輪胎各有所長。
通常,合格的輪胎上都標有規格、最大負荷、充氣內壓、標準輪輞及商標廠名和方向。如外胎上標有規格90/90—18 51S ,其中,第一個90表示寬度為90mm;“/”后的90表示扁平比(%),即高度為寬度的90%; “—”后的18表示輪胎的內徑為18英寸(1英寸=2.54cm),
有些輪胎沒標出扁平比,則說明扁平比為100%,即寬度等于高度*。